“大不了我去搬砖”,这句话曾经是多少人面对就业问题给出的最后“退路”。然而,随着行业的下行,“搬砖”也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工作,就业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在就业者的感知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这样说。
阡陌交错,牛羊成群。曾经的内蒙古,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长期占据全区就业人口主导地位。
当农牧业产业面临结构升级,农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到工业领域,产品走入市场也日趋与服务业紧密结合,内蒙古“一农独大”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8.14%、21.18%、50.68%,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全区就业结构形成了“三一二”格局。
面对新形势,出现新考卷,内蒙古也在积极做出新答案。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北上广深或许承载了一部分人才放飞灵魂,内蒙古则正在让这片土地成为安放肉身,让人才放光发热的居所。
内蒙古发挥区位、产业、政策等综合优势,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在首府城市呼和浩特,这里不断完善大学生留呼保障机制,落实落细“人才新政10条”“引人留人18条措施”,修订完善人才新政3.0版本。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强化人才金融支持、提供人才优质服务,加大人才创业扶持力度。
最重要的是,呼和浩特把政策的“兑现”两字作为了常态化落实。
“首善之城”重诺守信,效果自然“遥遥领先”。截至今年9月底,该市已累计实现12.7万名大学生来呼、留呼就业创业,其中今年1-9月份实现在呼就业4.34万人。
在另外一个“首富”城市鄂尔多斯,这里将人才提高到了生态高度,正在全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
该市通过推进人才制度友好工程、人才发展友好工程、人才环境友好工程、人才民生友好工程、人才文化友好工程等五大工程,将人才与房子票子绑定,将人才与企业产业绑定,将人才与城市发展绑定,推动了人才工作破题起势、蓬勃发展。
截至去年,鄂尔多斯人才总量为48.5万人,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31.2%。 鄂尔多斯的人才愿景是,计划到2030年,新增紧缺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10万人以上,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200家左右,进入城市人才吸引力全国前30强。
放眼整个内蒙古,内蒙古也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为给农村牧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扩大就业增收空间,内蒙古实施“技能内蒙古行动”,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覆盖自治区重点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为挖掘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内蒙古围绕自治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
家底清,心有数。内蒙古列出“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四张清单”,以更加精准的方式,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就业匹配。
转型升级,人才先行。筑巢引凤,纷至沓来。内蒙古托举人才,人才也必将托举内蒙古。人才也将为全区“闯新路、进中游”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