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里的麋鹿家族………

呼和浩特
2022
07/06
17:53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分享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早在西周中后期,《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描绘了鹿儿呦呦鸣叫、在原野吃草的欢快场景。而这美丽动人的画面,现如今在我们塞北呼和浩特也成为了现实。7月1日,《中国日报》16版刊发题为《New hope for a dear creature》的报道,讲述了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代麋鹿种群繁衍成功的故事。从第一只小麋鹿出生到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小麋鹿和父辈们在这里生活的怎样了呢?

山脚下的鹿群

麋鹿“北上”落户大青山

7月5日一大清早,伴随着绵绵的小雨,记者驾车前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头沟管理站。在驱车40分钟左右后,来到保护区的“大门口”。雨中的白石头沟生态保护区空气格外湿润,好一幅“草木水润清透,枝叶凝着雨水”的景象。

记者一行继续往青山深处驶去,此时的青山深处雾气弥漫、山色朦胧,犹如蓬莱仙境,置身其中,让人不禁神思飞扬,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山风吹来,夹杂着雾气的潮湿,飘落在脸颊清清柔柔,心情也随着雾水的流动而软乎起来。仿佛俗世里所有的烦心事一下子消隐散去,只有这绵绵无尽的天籁相伴左右。

采访中,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白石头沟管理站资源股股长马海波向记者介绍,2021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头沟管理站野放了27头麋鹿。其中,22头来自位于南海子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5头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麋鹿在华北区北沿首次建立野生种群。

麋鹿是我国自然分布的物种,曾一度在野外消失,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人工繁育种群不断壮大,并重建了野外种群,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据统计,我国现存麋鹿数量已超过1万头。

据了解,在野放过程中,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采用了自行研发的非麻醉装车技术,保证了野性十足的麋鹿运输安全。此外,该中心还将《麋鹿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麋鹿科研样品采集技术》和鹿科研样品采集箱等科研成果提供给保护区,应用于此次麋鹿野外放归。

“当时,麋鹿从卡车上下来,飞奔进入深山,看上去很开心。”马海波介绍,27头麋鹿落户在大青山保护区白石头沟,这里溪水清澈,常年不冻不断流,植被茂密,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环境。专家评估论证和考察结果表明,这里适合麋鹿生存生活。野放的27头麋鹿中有一部分佩戴有我国北斗卫星定位项圈,能够准确记录活动轨迹,方便保护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实现精细化管理。

麋鹿身上有电子监控设备

麋鹿家族在这里快乐生活

“快看!它们就在前面。”马海波突然轻声地说。此时一群小麋鹿正悠闲地躺在山中小路的正中央,看见有车前来,它们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来,跟着长辈们向草丛中走去,一路走一路吃。

雄鹿走在公路上

“今天运气真好,平时它们都在河水沟东侧,这么近距离地观看非常不容易。”马海波介绍,麋鹿怕人,特别是对比较艳丽的颜色比较敏感。

为了不打扰麋鹿的生活,记者一行始终与麋鹿保持着五六百米的距离,并跟随它们向深山北侧走去。一路上泥土松软、植被茂盛。在前行过程中,偶遇一位正在收集地面上麋鹿粪便的工作人员,他介绍:“平时麋鹿的新粪便是发光发亮的,下过小雨后,新的粪便识别起来不太容易。而收集研究麋鹿粪便,对于及时了解麋鹿健康和饮食等有重要意义。”

在经过一条山中小溪时,马海波说,此处环境宜人,水源充足,在这个保护区内共有两处泉眼,泉水顺着河沟一路向南流去,麋鹿家族也会每天顺着这条小溪走来走去,食野草、喝泉水就是它们一天的生活。

小麋鹿戏水

在徒步行进了二十多分钟后,麋鹿家族在深山北侧的一处大水坑停住了脚步,小麋鹿们在吃饱喝足后,有的依偎在一起打盹,有的在水里嬉戏打闹。一头体形较大、鹿角上挂着很多草的雄性麋鹿则警觉地查看着周围环境。

领头鹿照看鹿群

“现在保护站内共有大小麋鹿36头,成年麋鹿27头,小麋鹿9头。它们的父母来自北京和江苏,去年来到白石头沟生态保护区时,就已经在母亲的肚子里孕育。来到这里以后,我们每天进山察看,亲眼看着这些麋鹿在这里安家并逐步适应环境,目睹第一头小麋鹿在4月3日出生,长成现在这个样子。”马海波说。

回眸

生态越来越好 野生动物种类增加

马海波介绍,自麋鹿家族落户白石头沟以来,通过利用北斗卫星定位项圈,密切跟踪监测,实时掌握野放麋鹿种群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麋鹿种群在新环境下安全度过了秋冬春三季,适应高寒气候环境并已成功繁衍后代,标志着我国麋鹿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边缘物种群落为代表的山地森林和珍稀濒危物种。第一代大青山麋鹿种群繁衍成功,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也进一步印证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优势及绿色发展潜力。积极发展人工繁育种群并科学开展野外种群重建是恢复保护濒危物种的有效途径。”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工作人员表示。

5月21日,有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沟深处拍摄到一只未知名动物,经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动物学会原理事长杨贵生鉴别,确定该动物为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工作人员表示,因其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皮毛颜色与生活环境中的岩石接近、隐蔽性强、对外界警惕性高、动作敏捷,不易拍到。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中段,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生物多样性分布区。目前,保护区内有近1100种高等植物、近2000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

抬头远望,白石头沟生态保护区起伏的山上长满了生态林、灌木、绿草,一场雨水过后,各种植被显得更为苍翠。眼下呼和浩特的夏意正浓,大青山更是满目美景,无论是远看层林尽染的山峰,还是近看欢快悠闲的麋鹿,都在向人们昭示着大青山的勃勃生机,而这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是几十年来一批批生态建设者追求的“青山梦”。

内蒙古如何实现生态建设?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麋鹿的保护就是最生动的实例。

THE END
北方plus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北方plus;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northplus.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推荐